* 本文节选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为《中国民办培训教育概论》一书所作的序言。
《中国民办培训教育概论》一书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组织编著。本书梳理提炼了民办培训教育的本土理论和发展脉络,详细分析了与民办培训教育有关的资本、制度、数字化、风险控制等问题,对民办培训教育在具体实践中的战略定位、品牌建设和市场影响等实务进行了阐述,全书试图以理论之维、历史之镜、现实之基、实践之思,为我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我国民办培训教育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体量庞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市场细分的局面,日渐呈现专业化、集团化、个性化的特征。在民办培训教育实践蓬勃发展、群雄并起、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存在教育品质良莠不齐、办学行为屡现不端、一些制度缺失的弊病。实践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民办培训教育实践所取得的经验亟需理论上的总结和提炼,所存在的问题更需理论上的梳理和厘清,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培训教育给社会带来最大的效益。“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民办培训教育概论》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为锦上添花,在这里简略叙述对民办培训教育的一些思考。
育人是民办培训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一词,《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用现在的话说,教是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育是培养,侧重育人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培训被排除在我国教育体系框架之外,没有给予应有的位置,人们研究教育时常常把培训搁置一边;在实践中培训机构又总是受到忽视,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这是因为,培训一直被看作是片面的教育,注重“教”而忽视 “育”,即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而忽视价值引导;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与教育的公益性背道而驰。 这种理论上的残缺不全和现实中的观念歧视,使得人们认为培训难登“教育”大雅之堂。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兴起、社会培训的作用日渐提升,培训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培训行业价值需重新评价。培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理论上已经突破障碍,在实践中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固有观念。《中国民办培训教育概论》把培训与教育进行结合,创造性地对“培训教育”进行理论界定,并进行了实践梳理,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这非常必要,也具有开创意义。实际上,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发挥教育全功能的一种形式。
实践是民办培训教育理论的源泉
作为教育领域最贴近民间、贴近教育市场的一支力量,培训教育的起源比人们想象得要早。在人类漫长的教育历史长河中,培训教育一直有实无名地存在着,可以说,教育的初始形态就是培训教育, 是年长一代对年青一代进行的自然、松散的教育。从原始社会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到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的学徒制,再到现代体量庞大、数量众多的培训机构,培训教育类型日趋多样,形式逐步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实践是理论的沃土,理论是实践的升华。
我国民办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培训教育思想、模式、技术的不断创新,环境、业态、资本的持续调整,为民办培训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滋养,成为推动其不断生长、丰富、完善的持续动力。然而,与此同时,快速变革、形态多样的实践也使得相关理论的梳理、总结和提炼变得尤为困难。做到与时俱进,实在不易。民办培训教育的概念、宗旨、功能、定位 等理论问题虽相对固化,但随着实践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民办培训教育的发展、贡献、转型、挑战、机遇、趋势等诸多问题的理论概括更是随着实践的推进需要不断充实和修正。
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适当的梳理和论述,呈现了对当前民办培训教育实践的阶段性认识和总结。这些认识和总结在我国民办培训教育领域中可谓开风气之先,对研究培训教育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虽然如此,它们也只是初步的,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丰富和完善。
环境是民办培训教育发展的条件
经济、社会、制度环境是民办培训教育发展的空气、水和土壤,既为民办培训教育的成长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经济方面,随着社会资本的不断涌入,民办培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多达万亿元的培训教育资本盛宴等待分享。然而风云诡谲的资本市场在为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如何在引入资本、扩大规模、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的同时,减少、规避其中的风险,值得研究。
社会方面,“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信息技术以迅雷之势影响着民办培训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培训教育机构日益注重网上平台打造和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育不断冲突、激荡和融合。这使得我国整个培训教育业态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对教学、师资、设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顺应社会潮流的同时,留存教育本身的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值得思考。
制度方面,当前以分类管理为标志的宏观制度不断变革,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未来民办培训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分类管理势在必行的情势下,民办教育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分类后的制度设计、民办培训教育机构自身的选择等都将对民办培训教育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训教育机构特别是营利性教育机构如何在当前宏观制度环境中顺势而为,在为社会培训人才作出贡献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这值得探索。
本书对当前我国民办培训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条分缕析和详细描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民办培训教育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图景。这对民办培训教育从业者具有较大的参照意义与借鉴价值。对国家制定政策、推动培训教育良性发展无疑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贡献是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努力的方向
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对社会发展至少有六大贡献。
第一,是政治贡献。民办培训教育的规模扩张为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独特贡献。
第二,是经济贡献。价值万亿的民办培训教育市场规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中非常活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三,是文化贡献。民办培训教育整体所形成的文化生态,以及民办培训机构内部所具有的培训文化,是我国文化丛林中的一片秀丽花丛。它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也是对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
第四,是社会贡献。民办培训教育对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方面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作贡献,为提高劳动力水平作贡献,同时为“无业者有业”打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是教育贡献。民办培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丰富了教育形态,充实了教育实践,积累了教育经验。
第六,是人才贡献。民办培训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及一批集教育家和企业家于一身的办学者。
值得注意的是,贡献与责任相伴而生,民办培训教育从业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将社会责任扛于肩上。这些贡献,也是社会责任,体现在完成责任的后续工作上。如何树立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勇于担当、顺势而为,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为继续教育作出更大贡献,应当成为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努力的方向。
中民协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编著的这本《中国民办培训教育概论》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次尝试。
第一次系统论述“民办培训教育”概念,并尝试为我国民办培训教育奠定理论根基;第一次对我国民办培训教育的发展历史做了详细梳理;第一次多视角、分专题对民办培训教育问题进行阐释。
正因为是第一次,我们或许容易发现书中对一些问题的描述并不非常详尽,观点并不那么成熟,论述并不十分自洽,而这些问题可能还会多次出现,还请读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宝贵意见,这是对作者的帮助,也是对民办培训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
然而,正因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也可以想见本书编写的组织者及各章节作者在本书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付出的艰辛劳动。我们相信,作为国内第一本民办培训教育专著,这些付出非常值得,影响也将深远。